双悦网
全文共2563字 | 阅读需6分钟
成语“以貌取人”,是指根据外貌长相来衡量、判断人的品质或才能,也指根据人的外貌、衣着来决定应对态度。这一成语出自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。
乾隆《元和县志》卷二十六亦记载:“澹台灭明,字子羽,武城人,孔子弟子。南游至江,从弟子三百人,识取予去就,名施乎诸侯。孔子闻之曰:‘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’《史记索隐》曰:‘今吴国东南有澹台湖,即其遗迹所在也。’”
陆广微《吴地记》有载:“澹台湖,在吴县东南十里。孔子弟子澹台灭明,字子羽,宅陷为湖,湖侧有坟。”据说澹台灭明南行至今苏州古城南面的澹台湖畔办学授道,后来他的住处“宅陷为湖”,因而就有了澹台湖,湖因此得名。乾隆《元和县志》卷十九又云:“澹台灭明墓,在澹台湖傍。”说明澹台灭明死后葬在原来的住处澹台湖傍。
(唐)陆广微《吴地记》中记载的“澹台湖” 图源:吴中档案
乾隆《长洲县志》亦有记载:“澹台灭明,字子羽,武城人。鲁大夫,事孔子,南游至江,从弟子三百人。识取予去就,名施乎诸侯。孔子尝谓:‘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’唐赠江伯,宋赠金乡侯。”
上述史志文中“宰予”和“子羽”均为孔门弟子双悦网。孔子为什么会有“两失”的感叹呢?
宰予(前522年—前458年),姬姓,宰氏,名予,字子我,春秋末期鲁国人,思想家、儒客先贤,“孔门十哲”之一。《论语·公冶长第五》有一则“宰予昼寝”的故事。对于这件事,孔子发出了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,不可杇也。于予与何诛?”的感慨。接着又说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
对于能言善辩的弟子宰予,孔子刚开始的时候是“轻信”他的说辞的,不过自从看到他在白天偷懒睡觉之后,就发出了“朽木不可雕”的感叹。孔子觉得对于人的观察和判断,不应局限于其语言,更应该观察他的实际行为,看他是否言行一致。这也是作为一代教育家的孔子,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。
澹台灭明(公元前512-?),复姓澹台,名灭明,字子羽,春秋时鲁国武城(今山东省平邑县南)人,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。但当初拜孔子为师时,他却因相貌丑陋而不为孔子器重。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,并没有自暴自弃,相反的更加发奋学习,严谨修行,不断地自我提升。
改变孔子对澹台灭明看法的是他另一位得意弟子、常熟人言偃(前506-前443)。言偃,字子游,他在出任鲁国武城宰时,因用礼乐教化士民,使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,而为孔子所称赞。有一次孔子问言偃:“女得人焉耳乎?”言偃曰: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。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
言偃
其中的“女”即“汝”。孔子问言偃:“你有没有得到可用之人?”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,他的最大优点就是“行不由径”,即为人正直,办事遵循正道。从来没有因为私事来到我的住处。听到言偃的回答,孔子才发出了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”感叹!
后来,澹台灭明南游至吴地及江西南昌,设立书院讲学,他的弟子有三百余人,声名远扬各诸侯国。“唐赠江伯,宋赠金乡侯”是官方对他所作贡献的认可。此外,为纪念这位先贤双悦网,人们还在尹山为他建造了一个祠堂。乾隆《元和县志》卷六有载:“澹台灭明祠,在尹山麓,后移建山上。”
据乾隆《元和县志》卷三十记载:“崇福教寺,在三十一都尹山。梁天监二年,僧佐律建,寺有澹台灭明书院。宋尹和靖慕其胜会侨寓,为元末倾废。洪武初,僧永隆驻锡,尝运巨木,鸠工鼎新。明季,又圮。康熙壬戌,里人乡饮宾顾士祯捐资重建。”
上文提到的尹和靖即尹焞(1071年-1142年),字彦明,一字德充,号和靖,洛阳人,北宋学者。宋靖康初,以布衣召见,赐号“和靖处士”。次年,金人攻陷洛阳,尹氏阖门遇害,尹焞幸免。绍兴初,因范冲举荐,授左宣教郎、充崇政殿说书。后金人来议和,尹焞反对和议,言辞慷慨,疏及书皆不报。辞官,乞休致,遂以提举江州太平观致仕,归隐平江虎丘西庵。绍兴十二年(1142年),尹焞逝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
尹焞侨寓崇福教寺澹台灭明书院之事,应该发生在宋室南渡之后。由此说来,澹台灭明书院的设立当在梁天监二年(503年)至北宋末靖康二年(1127年)之间。崇福教寺在元、明两次毁坏后的重建,寺中是否还有澹台灭明书院?不得而知。
不过,正因为澹台灭明开启了吴地兴学易俗之风,使乡民大受其益,对整个吴地影响很大,人们尊称他为澹台子。
据民国《吴县志》卷三十五记载,“澹台子祠旧在尹山巅,祀先贤澹台灭明。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,遂以和靖先生祔祀。明练埙设义塾于其中,改名澹台书院。后毁。清康熙中,尹山寺僧明宗谋重建而未成,至雍正初始落成焉。乾隆十六年,高宗南巡,诏以明姚安太守施悌配享。咸丰十年毁。同治中移建今所。施氏后裔主祭。”民国《吴县志》所谓“同治中移建今所”,即在郭巷老街中段南沿河,在新编《郭巷镇志》中有记载。
民国《吴县志》
据此可知,至少在宋代就建有澹台子祠,当时祠堂在尹山之巅。后因南宋名儒尹和靖先生曾读书其中,死后祔祀其中。明代,乡贤练埙曾于祠中设义塾,该祠又改称为澹台书院。祠、院毁后,在清朝雍正初年又重建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高宗南巡时,诏令颇有建树的明朝云南姚安太守、郭巷人施悌配享澹台子祠。咸丰十年(1860年),澹台子祠毁于战火。同治年间,祠堂被移建至郭巷集镇,并由施氏后裔主祭。
澹台子祠移建郭巷集镇后亦称施家祠堂,民国期间因倾圮而拆除。2015年12月,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《双浜社区志》中有一张《民国初年施家祠堂(澹台子祠)布局示意图》,也许就是被孔子“以貌取人”的澹台灭明在苏州的最后遗迹了。
民国初期澹台子祠(施家祠堂)示意图 图源:吴中文艺
鉴于孔子“以言取人”和“以貌取人”造成的失察,后世有了一句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”的谚语。
连接大运河和澹台湖的宝带桥,始建于唐代,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。作为苏州“运河十景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宝带桥·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。湖畔的吴文化博物馆(吴中博物馆)已成为苏州地区新晋热门文化打卡点。在“孔门七十二贤”之一澹台灭明造宅修学旧址兴建传承和弘扬吴文化、江南文化的博物馆,正是苏州人对澹台灭明求学为师之道的传承。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